站在赤壁的岸边,脚下是被夕阳染红的沙滩,不知何处埋藏着千百年前的折戟、残盔,抑或是一枝断箭。不经意间想象起那曾经的漫天火海,我从历史的一角缓缓铺展开了遐思。
不去管《三国演义》对赤壁之战的杜撰,也不去细想关于战争的种种猜想,公元208年爆发的那场响彻天地的战争,在漫长岁月仿佛赤壁水般流逝后,我们依然能从残缺的古籍典藏中找到它的印记。
汉献帝建安十三年,孙权、刘备联军在长江赤壁与曹军遥遥相对,战争一触即发。曹操鉴于北兵多不擅水战,采用“连环船”。周瑜部将黄盖巧妙火攻。曹操的百万大军因为他的指挥失误几乎全军覆没。
只是,没有了诸葛孔明的“草船借箭”,没有了他的七星坛,就连庞士元的功劳也被埋没,隐隐地添了一丝感慨。
纵使没有“火逐风飞,一派通红,漫天彻地”的气势,但无可置疑,赤壁战场上倒下了无数无辜并且无奈的士兵,之后又有无数令人同情的家庭轰然倒下。他们的灵魂融进了赤壁那耀眼的赤沙。他们的牺牲在今天换做了对历史的功绩:奠定了三足鼎立的基础。
战场如血的残阳渐渐从眼前褪去,我心中不由地发问。三国鼎立又如何?如朽木般衰败的汉王朝,在历史的车轮下不免灭亡,即使是之后的蜀汉和晋,也被昏庸的君主断送。应该承认,曹操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杰出的政治才干,创造了强大的魏,也正是在这样开明的时代,才会涌现出优秀将才,结束了80年的悠悠斗争。也许,赤壁的结局若改写,中国的历史长卷将会更加多彩。从这个意义上说,曹操这个原本一心想要匡扶汉室、誓不称帝的“奸雄”,更高大了些。
不知舌战群儒的真实性,但东吴的文官主降是不争的事实。我想,从中表现出的不仅仅是文人所谓的懦弱,更是站在了高处的真知灼见。谁又能肯定,没有了脍炙人口的火烧赤壁,三国就真的无法形成?赤壁上消逝的生命,的确死得其所,死得坦然?尝尽了战乱之苦的人民,或许更愿意让魏国的雨水沉淀下空气中弥漫的硝烟尘土。
对于我的感伤和疑问,赤壁在那,那穿透历史的深邃目光,像是回答,又像是追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