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叮铃铃——”一阵铃声,随着寒冷的秋风,传入我们耳内。面对那张自以为很简单的数学试卷,我心中十分不屑,自信的拿起笔,刷刷刷写了起来。写到最后一道题时,我犹豫了片刻,竟有些无从下手,可是随之代替的,是不屑,是想当然。
看着这张答题卡,我满意的笑了,想,“最后一道题肯定是那样做,就不用太担心了,况且这张试卷那么简单,不用检查,都能考满分了吧。”就这样想着,我竟然百无聊赖地,玩起了笔!
考试结束后,同桌就兴致勃勃的问我:“最后一道题是83925吧?”我正想说,不要对答案时,一听她的那个答案,瞬间愣住了,着急的说:“怎么会是25呢?我填的是85呀。”“咦?怎么回事?你的答案为什么会多60呢?”同桌听了,一脸疑惑不解:“或许是我错了吧……”“等等!多60?对了!”我猛地一拍脑门,无限懊悔的大叫道,“我还有个60没有减去呀,天呐!死定了!那题要扣四分呢!”
若是我当初把题目看清楚,仔细思索,认真检查的话,说不定会考满分呀……懊恼,后悔,苦闷交织在我的心头,有种说不清的心酸。只可惜,又做了个“事后诸葛亮”罢了吧!
通过这次考试,我总结出了一个教训:做题目不能想当然,也不能太骄傲,要仔细思索,认真考虑,填上答案后还要细心检查。
可是,过了一会儿,教室里有些骚动,有些人窃窃私语起来。侧耳倾听,哦,原来很多人,看不懂文言文,在抱怨题的难度呢!
我听了,先是一惊,然后把目光移到文言文上,浏览了一遍,就松了一口气,转而心中又窃喜起来,这是怎么回事呢?
其实啊,这篇文言文,我早在去年暑假就看过了,并且,还能通读全文,理解文章意思。既然理解到了意思,那么,这篇文言文,对我来说,还有什么难度呢?于是,我自信的填上了答案。
记得去年暑假,我被老爸逼着,才极不情愿地,捧起了文言文版的《三国演义》。谁想,这却对我有了莫大的帮助。看着看着,我便来了兴趣,能够自己主动去看,并学着理解文章内容了。
由于看多了文言文,自然而然,就能理解全部内容;由于产生了兴趣,这些知识,便定格在我的脑海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