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乃是中华民族的至爱之色。面容姣好的女子称为粉红佳人,善解人意的女性朋友则被称为红颜知己,甚至有红袖添香一词,更是为读书这件劳苦修行之事添上一分雅趣。红也为文人说喜爱,李商隐就曾有“红楼隔雨相望冷”的孤怨哀愁。
传说,住在极寒之地的因纽特人,竟用两百多个不同的语汇来描述不同的白,因此他们即使深处冰天雪地,也依然可以清楚的知道自己的方位,而在异乡之客的眼中,只可见一片白茫茫的天地。
其实,人们现在所谓的“红”这一颜色,在古代,可大致依颜色的深浅分为绛、赤、朱、丹、红,依材料可分为茜、彤、赭等。古人细分洪水的缘由与因纽特人的不同,他们对颜色的精细研究hi因为古雅的情趣与生活态度。
《说文解字》中对“绛”这一颜色的解释为“绛者,深赤也。”细观绛这一字的小篆就会发现,其偏旁部首含“丝”之意。“绛色”实为古人用拉力染衣服的颜色,绛这一颜色,来自于绛草的汁液。据史书记载,绛草原产于百越地区,因汉人的战争扩地,与蛮人贸易。才逐渐传入中原地区。著名学者马融授课时,在学生身边拉下纱帐,帐后有美人奏乐,以此来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令他诧异的是,有一学生学习三年,目不斜视,此人就是后来著名的学者,郑玄。因此,古人用绛帷来喻指老师授课的地方。
比绛色稍浅的则是赤。《易经》的“困”卦中有“深陷赤绂”一说,而“绂”则是周朝官员佩戴的护膝一物。赤的甲骨文,是一个人烤烧于火上,意为肉经火烧后的颜色,则为赤。在古代的五行学说中,南方,即火,而火色,则为赤。因此汉高祖刘邦即位时称自己为“赤帝之子”,这就让颜色与政治之间有了一定的联系。段玉裁在为《说文解字》注解时曾出此言:“日初之时为赤色,日中之时为朱色,日中大于日初”所以在古人的心中,朱色即为正色。
虽然段玉裁的注解反为一家之言,无历史考证,但我们姑且也不反驳,因为历史上对此种说法仍有一定的支持的声音。
丹,《说文解字》中注解为“巴越之石也”,看其小篆便知,一口井中有一点,这一点实为矿色,所以丹,是由一种矿石提取出来的颜色,古人称之为“丹砂”实为矿物质氧化后的颜色。先秦时,巴越之地有一寡妇名清,家中世代作矿石声音,成为地方有名的商贾之家。秦始皇因此还为她建了一座台,名为“怀清台”。而彤则解释为“丹饰也”,即周朝天子使用的彤管彤矢实际上就是丹漆装饰的物品,这里也不再细说了。
而我们现在所说的红,在古代指的是绯色及为今日的粉色。清朝一幅著名的桃花鸟石图上,桃花看上去娇艳柔嫩,实际所施颜料即为红。
不知大家是否记得崔莺莺因思念张生而茜肥腰瘦,宝玉应也在悼文中写过“茜纱窗下我本无缘,黄土垄中即卿何薄命”一句,引得黛玉黯然伤神。这些爱情,甜蜜又带苦涩,引万人感叹,却也在不知不觉中,与“茜”这一色彩有着丝缕联系。
细品古人所说的绛、赤、朱、丹等色,不觉有些失落。现如今,它们只有一个简单的名字——红,虽是使用称呼简约了,但是这些颜色也失了其本有得味道,它们是有着各自故事的有趣的灵魂,现如今,只能在高楼大厦,车流之间茫然徘徊,不知所终。愿不久,天地之间响起一声稚嫩的声响,清楚地念着:“深赤之色即为绛,巴越之石即为丹,丹饰之色即为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