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想留住-记叙文1200字,狂风怒吼着,卷起了漫天黄沙,天是灰蒙蒙的。黄河流入了黄土高原,染黄了清澈的河水,再咆哮着滚滚而去。谁可曾想到,在这样一片黄土之上,竟发祥了一种绚烂的传统手工艺——布堆画。
今年暑假,我们一家驱车来到这片黄土高原,卷起的黄土随着高大的白杨树一同渐渐远去。西斜的阳光穿过云层洒在了黄土地上,黄河水波光粼粼,大地一片金黄。长途跋涉,我们在延川县的梁家河村停了下来,走进了当地的民间艺术馆。
与其说是艺术馆,倒不如说是几间窑洞。一进窑洞,好一片大红大绿!是布,布上用布贴上了新的花纹,颜色主要以红绿蓝为主,给我带来的第一印象——俗!正失望间,一幅老农和黄牛耕种的作品吸引了我。我来到这幅布堆画前,细细欣赏它。画面上用布贴出了一位老人在地里赶着一头老黄牛、牛拉着爬犁的场景。布堆画的底层是老人、牛、天地和黄河的大轮廓,布越往上贴,细节部分就刻画得越细腻。老农挥鞭击牛,他手臂上的青筋用布的褶皱表现得栩栩如生。牛身体上的花纹用花朵来表现,几朵花堆贴在一起,组成了一朵更大的花,花瓣上用五彩的细线紧紧缝合,细线与花组成了一片绚丽多彩。最妙的还是背后的黄土大地和奔流的黄河,被染黄的河水在夕阳的映照下,与背后的黄土高原一同变得金黄。河水中的浪花击打出了层层泡沫,金光灿烂。天上的鸟儿与潮红的夕阳相互映照,在橘红的晚霞中飞翔,有一种“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气势。这看似简朴的一幅画,却是粗中有细、疏中有密、俗中有雅。这不止是一幅画,还是黄土地上的农民对于黄河、对于土地的一份热爱!我被这种艺术深深震撼了。
母亲把我带到了这幅作品的作者李大伯那里。这位看上去很不起眼的农民,用他那带有浓重延川口音的普通话向我们介绍说:做布堆画的第一步是织布,用纱线织成手感略硬的纯棉布,再将棉布泡入染料缸之中。次日将布从缸中取出,晾晒成形。这个步骤要重复多次,这才能使布长久不退色。到这里,布堆画才开始了真正的制作。勾勒、定标、打尺、裁剪、上糊、缝线……少说也有几十个步骤,一幅布堆画至少要三个月完成,多则甚至要一两年才能完成。
李大伯如数家珍般的说起他的作品:《麒麟送子》表达了劳动人民渴望人丁兴旺的生育崇拜,《门神》是劳动人民对幸福安康生活的追求,还有《照雀老汉》、《黄河》……这些作品是劳动人民原汁原味生活诉求的展现,无矫揉造作,无谄媚逢迎,就是农民们内心真实情感的流露。
我望向侃侃而谈的李大伯,他的面庞就像是浑厚的黄土高原,一条条的沟壑如版画刻刀雕琢过交错着,他皲裂的嘴角轻轻上扬,所有沟壑交融在一起,双目炯炯有神,散发出艺术家独有的自信与骄傲。在我眼前的分明不再是一位普普通通的农民,而是一位艺术家!但是他随即又叹了口气:“现在有几个年轻人认识这玩意儿?这儿环境差,布堆画工艺又繁杂,有谁会耐下心来学这玩意儿……我儿子,才不学这个嘞,后继无人啊!”李大伯无奈地苦笑了一下。他的双目暗淡了下来,混浊得就像黄河水一般。夕阳从窗外无力地射了进来,洒在李大伯和布堆画上。我也不禁叹息了一声。
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时间会将一切璀璨从历史中剥离出来,让世人惊艳,但如果无人问津,时间又会把璀璨再悄悄还给历史。布堆画这类传统手艺不也正是如此吗?我们的子孙不知还能否有幸再见到这份手艺啊!
日落时分,我们驱车离去。回首而望,夕阳照射在黄土地上,滔滔的黄河与梁家河村一同随高大的白杨树渐渐远去。我心中百感交集,真想留住!留着这布堆画,留住这份在黄土地中的璀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