嗯,考试结束了,成绩不理想了,题不会做了,做错题了……我们都习惯性地、简单地把原因归结为粗心!
然而,这样并不妥!因为这会掩盖我们犯错的真相,找不到失分最根本原因,也让我们轻易原谅自己,无法采取相应的弥补措施! 长此以往,每一次考砸,我们都怪马虎,每一次失分,我们都说是粗心……我们永远在怪马虎、粗心,也永远找不到补救的方法! 想像这样一个场景:
一个跳水运动员要参加半年后的比赛,他了解了一下基本动作,也练了几次。有那么一两次很标准,有几次有失误,不过他认为自己比赛时就能做到。比赛很快到了,他站在跳台上很紧张,结果当然失误了。离开赛场时他说:“唉,我疏忽了,主要是太紧张了。” 听了这个故事,你会怎么想?估计你会喊起来:
“他练得太少了!当然会失误!”
“这个故事太荒谬了,运动员不会这样的!”
所以,当我们说到粗心、马虎等问题的时候,其实也是一样——学习、考试从来没有粗心这回事!粗心是做错题的结果,而不是原因!
我们判断“粗心”的标准通常是:“简单的、不该错的,考试错了;”
——那就问问自己,熟练度足够吗?
“原本会做的,考试做错了;”
——那就问问自己,基本概念真的清楚吗?
“审题错了,不是不会做。”
——那再问问自己,准确率够吗?比如平时做题力求一遍做对了吗?
看透“粗心”背后的问题
1、粗心,因为熟练度不够
所谓熟练度,可以想象一下我们成年人,做小学一年级的计算题,每一题其实对我们来说都很简单。但是当我们在计时的情况下完成1000题,并不一定全对。如果平时经常做计算类的工作,很可能做的又快又准;如果平时疏于做简单计算的人,很可能又慢又错误百出。
解决方法
一道题目,反复接触至少要六次以上,并且每次都在思考,才会熟悉并产生记忆。
2、粗心,因为对基本概念不清楚
还有一些题目,很多童鞋认为自己是会做的,因为平时做对过,只是考试错了。但很可能是他们在平时只看过1~2次,有一个模糊的概念,很多概念的细节到底是什么却并未深究。在考试有时间限制和压力的情况下,人通常本能的选择自己大脑中最先搜索到的记忆存储,而这个记忆和认知很可能是错误和疏漏的。
这类题目,不妨再变形或者深究一下,这时会发现孩子又疑惑或者糊涂了。所以,学过,并不等于是学会,更不等于融会贯通。 解决方法
要解决这个问题,一定要从错题入手。眼中不能只盯着错误,而要追溯思考过程。
追溯思考过程,最简单的方式是要求孩子每道题写解题过程。我曾给学生提出这个要求,然后发现很多他答案对的题,在思路上也是模糊和不完整的,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看似同样的题,有的时候能做对,有的时候就做不对。并不是“粗心”导致,而是他的掌握程度本身就比较低。
如果做到能讲解题目,表示确实理解了。通常在讲解过程中,同学也会不断发现自己知识上的漏洞。
3、粗心,因为习惯有问题
很多同学写作业不认真、不检查、不喜欢打草稿、不肯写步骤等,也都是习惯的问题。还有书写习惯等,也会导致一些粗心问题。还有的学生做题喜欢跳步骤,不但容易错,还会导致按步得分时得不到前半部分应该能得到的分。
解决方法
训练方法:从生活中,而不仅是学习上,进行训练。
1、训练注意力。方法有读书、下棋、学习乐器等等
2、“随口问”,养成随时问为什么的习惯,养成思考的习惯。(这其实是真正的素质教育。即使是成年人中,没有思考的习惯,不假思索地接收各种信息的人太多了。)
3、执行力才是第一生产力。永远不认可口头上的“会”,必须见到正确率才算结束。诗词的背诵,一定要落到默写。阅读题,要讲得出来龙去脉。数学题,一定要落实到步骤。该画图的一定要画图,该有演算步骤的一定要有步骤!
4、粗心,因为做题准确率不高
家长可以回想一下自己打字时,每个词是一次输入正确,还是不断删除修改?这个也是准确率的问题。如果平时做事力求“一遍做对”“每遍都提升”,关键时刻才有可能一次做对。这需要用心投入,反复多次后才能成为本能。如果做错了,觉得“没关系”,常常会造成多次也无法做到比较好的状态。另外,准确率还和“做题量”以及“题目类型”有关。
解决办法
每次做题都认真对待,提高准确率,争取会做题,建立错题本。也可以给自己制定训练的计划。每次认真分析错误原因,才能真正提高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