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小学前的最后一个暑假开始,家里的“捣蛋大王”开始了快乐的假期。但假期的时候,除了让她尽情地玩乐之外也会让她自己写一些简单的数字。
“亲爱的,我们先在家里把今天要写的作业写好了妈妈再带你出去玩怎么样?”
小家伙满口应承。微笑着说完我就转身没有看她了,自顾自的忙活自己手边的活去了。
忙到一半我从厨房出来的时候,无意中瞥了一眼她写好的作业,已经写过很多次早就写的很不错的数字此刻在小作业本上却是写得歪歪扭扭,一看就是为了赶工应付着写的。
我沉下脸,批评她这是在敷衍了事,希望她重新写。并且十分严肃地告诉她:“不认真写的作业必须要重新写!”
小家伙一听要重写,好一顿沉默后,小脸憋得通红,倔犟的看着我反复大吼:“妈妈,你说了写完就行了!”
并不依不饶地大喊大叫:“我已经写完了,我现在就要出去玩!”小家伙倔脾气上来了,态度十分蛮横。
写了一早上稿子的我,脑子正是疼痛的时候,一下子,我的情绪也上来了,说话的声音也开始不自觉地放大,并一把把她的作业本重重地扔到桌子上。
“你这孩子真是不听话!”看着她哭闹个不停,我气极了!
然后我便开始扯着嗓子苦口婆心的和她讲一系列的大道理,什么“读书学习是为了你好、认真学习才能更好的适应小学的生活”之类的,但很明显收效甚微。我气得转头不理她。
我一直很努力地做着好妈妈,恨不能把世上最好的一切都捧到她的面前,转身时不经意地看到墙上镜中暴怒的自己狰狞的表情时,我才突然意识到自己情绪有很大的问题。
童话里说的,王子和公主结婚之后,便开始幸福地生活在一起了……
然而,结婚生子后的生活却是在一地鸡毛的琐碎中进行着,一个七日接着又一个七日,而身为妈妈的我们,褪去漂亮的公主婚纱后,也只是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人。
除了有妈妈这个角色之外,我们还有很多其他的身份和角色,当然,我们也有自己的喜怒悲欢。
但是道理再多再充分,妈妈如果都没有控制和接纳自己的情绪,又如何去面对孩子的情绪?
意识到这一点之后,我马上站起来,走到她身边,蹲下来,抱着她:“亲爱的,我知道,你是想早点下楼去找你的好朋友玩对不对?”
她委屈地点点头,“我是想快点写完,这样就能快点出去玩了。”她说完后抬头怯怯地看着我,似乎在观察着我有没有再要发脾气的苗头。
在她确认我没有发火的前奏的时候,她伸出小手也回抱了我,我心里一颤,放柔自己的音调。
当我们从一天繁杂的工作和生活琐事中抽身出来,与孩子相处的时候,我们也会很难一如既往地温和地对待这个我们最爱的孩子。
而当我们自己的负面情绪上来的时候,怒吼和“暴力镇压”便是常用的解决与孩子矛盾的“好方法”。
打着为了孩子好的旗子,哪里还想得到自己的爱的方式正不正确!更加不可能让孩子感受得到我们对她的这“厚重的母爱”了。
接下来,我赶紧调整语气和态度,温和地对她说:
“我知道你想早点出去玩,但是我们每个人都要学会合理的安排自己的时间,先把该做的事情好好做完,这样玩的时候不会老是想着回家还要写作业,玩的时候才能痛痛快快地去玩个够,对不对?”
我告诉她,我心里是认同她的感受的,也让她知道,妈妈是理解她的想法和渴望的。
她轻轻地点点头,情绪明显收敛了,眼泪也止住了,还亲昵的把头枕在我的颈窝。
但最重要的是让她也有说出自己想法的机会。
那在引导孩子说出内心想法时,我们可以说哪些话,哪些话最好别说?
我们可以适当替孩子表达想法,但一定要避免威胁性暗示,没有孩子喜欢整天活在威胁里,比如:不要说“马上开始收玩具……,否则……”可以说,“你能帮我一起收拾一下吗?”不要说:“不许玩,赶紧去写作业……,不然的话……”可以说:“我们先把作业写完了,再去好好玩个痛快好吗?”
我轻轻地拍着她的后背,一边再轻声地和她说:“妈妈陪着你一起,咱们把写的不好的地方重新再写一遍好吗?”
“嗯,妈妈,我会认真写的。”她趴在我身上,嗡声嗡气地跟我说。
一场学习和玩耍时间的纠纷,一个拥抱、一些理解、几句从她的角度出发的共情的话语就解决了半个小时的哭闹,并让孩子心甘情愿地接受了我的安排。
抱着这个小家伙,我长长地叹了一口气,这哪是孩子不听话啊,是我自己不会说话和表达!
有位德国人在书中写过,一个5岁的女孩,她的妈妈经常给她念书、讲故事。
有一次,电视上播放讲故事节目,一个非常专业的阿姨在电视上讲故事,在大人看来这是个非常好的节目。
那个5岁的女孩一开始很感兴趣地看节目,可是,过了一会儿,她去找妈妈,让妈妈给她讲故事。
妈妈问:“电视上的阿姨不是讲得挺好,挺有意思吗?”于是孩子回答说:“可是,电视上的阿姨不能抱着我。”
这就是孩子的心情。
把孩子抱在膝上读书给他们听时,我们的心情能传达给孩子,孩子的心情也能传达给我们。
我曾在书中看到过19世纪意大利教育家的一句话,一句非常精彩的话,他说:“光爱孩子是不够的,还必须使他们感受到爱。”
爱孩子并不意味着一定理解孩子,要和孩子成为亲密的朋友,教育才能发挥出真正的作用。孩子也只有在自己真实感受到有人爱他的情况下,他的各种才能才会得到充分的发展。
那究竟要如何说孩子才爱听呢?
首先,家长对孩子要指令简洁、句式简单。
我有个朋友,在孩子写作业问题上一直很头疼,基本上喊十遍八遍、讲道理,威胁利诱孩子都不会动。孩子还一个劲儿的指责妈妈太爱唠叨。
很多妈妈被孩子贴上了唠叨啰嗦的标签,就是因为一个指令来回说,说多了反而失去了效力,还让孩子更烦躁或者左耳进右耳出,所以想做与孩子沟通的高手,爸爸妈妈需要学会长话短说,挑关键的说。
而后,注重身体语言,情感教育永远比道理教育更有意义,拥抱永远比吼叫更有力量。
孩子闹别扭的时候,最怕的是你的冷言冷语和暴力镇压。
先得让他把情绪尽量发泄出来,然后,蹲下来,抱抱他,用行动和温和的语言让他感受到你的爱,让他知道他有父母的接纳和承载,那他那颗幼小而慌乱的心便会逐渐平静下来,也才能够开始认真地听你说的话。
也可以把“拥抱”变成一个游戏,制定一个规则,在大家情绪失控,对方感觉不好时,也可以要求“拥抱”,这会让大人孩子都情绪平和下来,能够充满爱而理智地沟通。
一个拥抱,几句从孩子的角度出发的话语,比你只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来说一万句“妈妈这是为你好”对于孩子来说更有用。
有时候真的不是孩子“不听话”,很尴尬的情况是:作为父母的我们并不怎么会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