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作文?如果从广义上讲,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意思的文字、图片、声音等都可称为作文。牙牙学语的孩子口里说出的第一个字符——“妈妈”或“爸爸”是作文,孩子当众讲出一个故事是作文,孩子和别人讨论、争辩、吵架也是在作文,作文的方式有很多种,可以说作文,可以画作文,可以唱作文,可以写作文,千万不要把作文仅仅局限在死板板地写在纸上的东西,那样,作文就钻进了死胡同。
一、方法不是万能的
每个孩子只要能和自己交流,能与别人沟通,他就能写作文。因此,作文教学的真正目的不是如何去教,而是如何去激发,如何去引导,如何去为孩子们创造一个适合写作文的“场”,只要有了这个“场”,他们就一定能写出作文来,当然,每个孩子对语言的敏感程度是不同的,有的稍快些,有的稍慢些,有的能洋洋洒洒写出数百上千字,有的却只能吞吞吐吐写出十个二十个字,这种差异是十分正常的,有差异才有美,有差异的教学才是真实的。面对差异,最好的办法就是“等”和引导,要慢慢来,千万急不得,更不要动不动就搬出什么这个法,那个法,仿佛给了孩子们“灵丹妙药”一般,其实一种方法、两种方法的效果很明显,当几十种“方法”都施加给孩子们时,负效应就显现了。实践证明,那种“唯技巧论”的作文教学模式,最终会导致孩子们的作文呈现“脸谱化”,缺少个性,甚至会把他们逼上“说套话、讲假话、扭曲人格”的拙劣文风上。
二、从兴趣入手比什么都重要
作文不能是催熟的。孩子们开始作文时,不需要教任何的方法,只需他们把“事”写清楚,要求越低孩子们就越容易做好。这是一篇民国时期的小学生作文:
我们的教室
我们学校里有十二间教室,向南的有八间,向东的有四间。房屋高爽,光线充足,可算是本县小学中最好的建筑。
我们的教室,是四年级甲组,就在向南的八间的一间。前临校园,后有长廊,右面和三年级丙组只隔一垛墙,左边便是校长室了。因此参观的人,每逢经过我们这间教室时,特别加以注意。
这里有六十三个同学,三十二张桌子,分为八排。我因为年小而矮,所以坐在第一排。当面就是老师的讲台,壁上挂着黑板和各种美丽的挂图。室内布置得很整齐,也很清洁,所以全校的“清洁优胜旗”能够常常挂在我们的教室里,真是光荣极了!
实在的,我们的教室,委实是我们理想中的乐园。
我们可能不觉得这篇作文有什么特别之处,甚至觉得小作者仿佛在记“流水帐”,但这就是原生态的作文,真的文字,真的语言,真的情感,看不到雕琢的痕迹,也没有过多方法的“滥用”,自自然然,清清爽爽,这样的作文孩子们是可以做到、做好的。提倡把作文“写清楚”,孩子们自然要去观察,要去思考,要去斟酌,要去反复朗读自己的习作,要从别人的作品中汲取营养,要求少了,羁绊就少了,真的文字就生发出来了,至于“写具体”、“写生动”、“写得有特点”、“写得有文采”要慢慢来,还没有写清楚,就提出这些高标准、高要求,学生一见作文不望而生畏才是怪事。有些学生不会写作文,完全是被老师的高标准“吓倒”的。
作文不能是催熟的。有些孩子字还不会写几个,你就逼着他去写日记;有些孩子根本不知道写什么,你却天天让他拿出“作品”来;有些孩子一天好不容易憋出来三五十个字,你却面露不悦之色;有些孩子作文一个月两个月作文没有大的变化,你就面目狰狞,生怕他拖了“后腿”……殊不知,这样做,弊大于利,长此以往,孩子们对作文的兴趣会逐渐的淡化,甚至消失。真正好的老师,一定要以孩子们的兴趣为先,有兴趣写比什么都重要。一个再笨拙的孩子,只要他愿意去写,一定会找到表达的“秘妙”,一个再聪慧的孩子,他不愿意动笔,最终也会丧失语言的“天分”。因此,孩子们的习作兴趣一定要倍加呵护,要让他们写喜欢的人、事、景、物,要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就写出来一篇篇连自己都惊讶的文字,要让他们变着花样像“玩”一样去写,直到孩子们觉得爱上文字、爱上习作了,觉得写作就像呼吸一样,不呼吸就活不成(聂鲁达),那作文教学就成功了。这当然是一种理想的境界,但只有这样做才是正确的,试想想,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做了多少“按着牛头喝水”“揠苗助长”的事儿,到头来,费力不讨好,原来孩子们还可以写出三言五语来,但经我们一折腾,有些孩子却“失语”了。
三、像学走路一样学作文
作文教学一定要像孩子们学走路一样,先一步一步走好,再慢慢快起来。孩子们的成长轨迹就是作文的阶梯,叶圣陶说:“写文章不是生活的点缀和装饰,而就是生活本身。”如果作文的题目、形式等与孩子们的生活和心智达到了和谐共振,就找到了习作的“脉搏”。好的作文形式是“无痕”的,孩子们参与其中,不知不觉经历着成长。比如:
抄写作文:把一段话抄写下来,边抄边读,边读边体会,一个字一个标点都没抄错的本次作文为“优”。这不失为起步作文的好方法。
录音作文:让孩子们读一个绘本故事,然后把故事讲出来,并请爸爸、妈妈帮助自己录音,就完成了一篇“口头作文”。
实践作文:去餐厅吃饭,记录十种以上的菜肴,在下面写一写你最喜欢吃哪道菜,最不喜欢吃哪道菜,如果你设计一道菜,这道菜应是什么样的;去野外郊游,采集十种以上的树叶,拓在纸上,并标上这些是什么树的叶子,有什么特征,怎样去认识它们;给亲人、朋友打电话,清楚地告诉他们你最近做了哪些事,有什么收获,有哪些感想等,并做简单的记录。
摄影作文:拿着照相机去随机拍摄,然后在照片底下写一写你拍摄到了什么,为什么要记录这个画面等。
新闻作文:记录一则你感兴趣的新闻,在新闻后面加上自己的评论,并在全班发布。
游戏作文:每个孩子发一块橡皮泥,喜欢捏什么就捏什么,然后记录下这一游戏的过程……
抄一抄、玩一玩、说一说、画一画、演一演、议一议,这些过程之所以要纳入“作文”的范畴,就是要让作文接“地气”,不经历春、夏,就问秋收是不现实的,同样,作文教学也要有前面这些铺垫、预设。甲骨文的“孕”可以非常形象地说明这个道理,“孕”,一个大腹便便的母亲,十月怀胎,一朝分娩。写作文就是这样,一天丰富一点儿,一天汲取一点儿,今天“抄写作文”学会了逗号、句号的使用,明天“录音作文”学会了怎样把故事讲完整,后天“游戏作文”学会了怎样一步一步记录游戏的过程,每天进步一点点,点点相连,就汇成了“面”,多个面便形成了“体”,最终才能达到一气呵成,文如泉涌。
催熟的东西大多不是好东西。催熟的瓜果变了味,催熟的作文不仅仅是变了味,还会变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