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语有云:“沉默是金”,其典故不在此赘述,意思是沉默的人容易取得成功,也就是俗话常说的“闷声发大财”。古人赞扬沉默,认为“寡言”是一种美德。但到了现代,一味地选择沉默,也许并不意味着你的好。
今天同一朋友聊天,天南海北地七扯八扯,最后聊到了校园。我问他:“你寄宿吗?”他回答寄宿,我玩笑般说了一句:“我都没有寄过宿,听同学说对校园欺凌事件有阴影。”他沉默了许久,才说:“我们市里有一所高中,前几年有校园欺凌发生,死了人。”我愣了许久,不知道如何回答。
到底是怎样一种心态的促使,才会有校园欺凌的产生?若溯其根源,除却与生俱来的变态心理无可救药,曾是校园欺凌的受害者尚能唏嘘,其它的理由,都幼稚得可笑。
校园欺凌,是群体针对个人的施暴。古斯塔夫勒庞在《乌合之众》中写道:个人一旦成为群体的一员,他所作所为就不会再承担责任,这时每个人都会暴露出自己不受到的约束的一面。群体追求和相信的从来不是什么真相和理性,而是盲从、残忍、偏执和狂热,只知道简单而极端的感情。”社会历来有“法不责众”这一潜规则,这是群体施暴最“正义”的护盾。
当正义与公理处在孤弱的一方,如非必要无人会正义公开发声。人们最擅长的事是“随大流”,“逆流而上”太累,他们不愿意。在一场校园暴力中,如果有足够的声音站在受害者一方,我相信这场暴力欺凌事件就不会再持续下去。
可为什么无人发声?因为在学校里最多的就是三五成群的“羔羊”了。他们一心一意好好读书,害怕生活的轨迹出差池。但凡对方有一丁点的强硬态度,他们的反应也多半是能忍则忍。
羊群麻木、顺从,定期从群体中选择出一只羊供狼享用——如此用来哄骗自己“相安无事”,内心却在害怕自己成为那只被选出来的羊。学生也是这样,同情受害者,厌恶施暴者,可谁敢说?怕自己成为下一个受害者,于是假装目盲耳聋,假装对一切可怖景象无知无觉。
群体的力量多强大,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如黑暗中的萤火,星星点点。最后却能驱散黑暗,凝结成一整个光明。微弱的声音若能联合起来,也必将让世界都为之一振。别让沉默成为最大的帮凶,请沉默的人,就此不再沉默。